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5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4-11-25 18:58:54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1.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2.《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③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性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6.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7.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8.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9.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段材料说明了在近代中国
A. 列强商品输出靠中国商人经营           B. 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
C. 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D. 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10.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茶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上述材料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B.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C.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1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12.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13. “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不得人心,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可见,他认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应
①兼顾道义与公平 ②持自由放任态度 ③采取平均主义 ④关注社会底层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4.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1981——1989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15.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16.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17. 1957年陈云作了题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讲话。他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18.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9.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宣言中说:“……我们一致决心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段宣言的发表主要是针对
A.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当作称霸世界的工具
B.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日益加剧,造成世界紧张局势
C.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贸易的手段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D.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造成一些国家的政局混乱
2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A.“冷战”秩序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签署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2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2.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23.郑板桥在《兰石图》中题诗“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诗意体现了下列哪种观点
A.孔子的“仁”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朱熹的“理学”              D.王阳明的“心学”
24.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也 B.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C.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理是万物本原
25.宋朝时期的服饰一改唐朝“惯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老成持重和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影响
C.专制集权的强化                     D.审美意识的觉醒
26.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顾炎武
27.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8.宋代公私刻书业都很兴盛,当时不仅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士庶之家亦皆有藏书,且动辄就有万卷之众。这说明宋代
①印刷术先进    ②商业繁荣   ③普及了教育   ④文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9.明代冯梦龙原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①城市生活丰富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    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瓦肆又称“瓦舍”,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据此得出“瓦舍”
①取名与建筑无关 ② 数量多,规模大 ③标志着市民阶层的形成 ④ 是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点击下载完整版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